首页

君主的年号

【www.lyfyjxc.com--夏商周历史】

    君主的年号
 
    罗沧
 
    明朝张岱《夜航船·建元》云:“古者只有纪年,未有年号。汉武帝‘建元’元年,后王年号盖始于此。帝王改元亦未曾有,秦惠文十四年更为‘元年’,是为‘改元’之始。黄帝始制国号加‘有’字,汉加‘大’字。汉文帝始制年号用一字,武帝始用二字。”——题记
 
    释义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云:“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唐朝颜师古注云:“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何为“年号”?所谓“年号”,乃是一种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君主用来纪元所立的名号。最新商务版《现代汉语词典》注解云:“纪年的名称,多指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现在也指公元纪年。”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年号”条注解云:“我国封建时代每个即位后专用来给自己纪年的名号。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叫洪武,明成祖的年号叫永乐等。”
    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云:“元年,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乂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又云:“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尚黄,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因为太初元年。”中国古时君主即位改换年号的第一年,称作为“元年”。例如汉武帝刘彻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建元七年改换年号为“元光”,此年则是“元光元年”。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云:“十四年,更为‘元年’。”我们由此可知秦惠文将其十四年更改为“元年”,成为中国首创改元之始。明朝张岱《夜航船·建元》云:“帝王改元亦未曾有,秦惠文十四年更为‘元年’,是为‘改元’之始。”
    西汉司马迁《史记·文帝纪》云:“十七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于是天子始更为元年,令天下大酺。”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文帝纪》云:“按《秦本纪》:‘惠文王十四年更为元年。’又《汲冢竹书》:‘魏惠王亦有后元,当取法于此。’又按《封禅书》:‘以新垣平候日再中,故改元也。’”我们据此可知汉文帝十七年,因为得了个“新垣平诈令人献之”的“人主延寿”之玉杯,觉得是上天给他加寿,所以为了顺应天意,从而将纪年从元年重新改元了。
    何为“元年”?所谓“元年”,乃是中国古代每个君主即位后都要改元,改元的第一年称作为“元年”。有时一个新政权的创立,也称作为“元年”。例如中华民国创立以后,宣布1912年为“民国元年”。商务版《现代汉语词典》注解云:“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如鲁隐公元年、贞观元年。指纪年的第一年。如公元元年、回历元年。指政体改变或政府组织上的大改变的第一年。如周代共和元年。”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元年”条注解云:“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清康熙元年。纪年的第一年,公元元年、民国元年。”
    何为“改元”?所谓“改元”,乃是中国古代君主在即位时或在位期间遇到大事盛典、内忧外患或天降祥瑞等情况,都要更改另一个年号,称作为“改元”。每当新君主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例如唐玄宗即位初年改元为“先天”,此年即称为“先天元年”,后改元为“开元”,又改元为“天宝”。商务版《现代汉语词典》注解云:“君主、王朝改换年号,每一个年份开始的一年称‘元年’。”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改元”条注解云:“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皇帝在位期间改年号,新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如朱元璋即位后改元洪武。”
    中国古代同一君主在位时,有些君主改元频繁。例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后来到了明朝以后,才规定为一个君主只能为一个年号,从而才形成了用年号来称呼君主的特殊情况。例如因为明成祖朱棣的年号为“永乐”,所以明成祖则被称作为“永乐皇帝”。
    中国不但有改元的情况,而且在日本也有改元的情况。日本天皇在即位时也会改元,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一直都是一旦遇到某些事情就会立即改元,从而一个皇帝至少就有三个年号,即使是那个天皇在位三年也如此法。日本传至江户时代,明治天皇登基以后,则颁布了如同明朝一般的一个君主只用一个年号的法令。
    年号在汉武帝使用纪年以前,史学家通常用君主的名号来纪年。名号在汉文帝时,史官将纪年分为两段,前段称作为“前元”,后段称作为“后元”。名号在汉景帝时,史官将纪年分为三段,“前元”、“中元”和“后元”。虽然它们不是年号,但是类似后来的年号。然而“前元”、“中元”和“后元”,此是后世史官为了叙事的方便所追加,只不过是区别先后的符号是了,算不上真正的年号。古时真正的年号,开始于汉武帝时,都是能够表达一定的特定意义。历史学术用语“前元”,与术语“中元”和“后元”具有同样性质。
    中元乃是中国古代早期君主年号,汉武帝建立了年号制度,然而在早期,年号的名字并不清楚。中元就是在三个年号之中,处于中间的那一个年号。同时“中元”一词,也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建武中元”之别称。
    后元是汉武帝的第十一个年号,也是他的最后一个年号。汉朝使用“后元”这个年号一共有两年。关于“后元”这一年号,在东汉班固的《汉书》中,有写“后元元年”和“后元二年”,也有写“后元年”和“后二年”者。对此学者解释各具其理:有说年号只有一个“后”字;有说年号为“征和后元”;也有说“后元”就是年号,史书省略为“后元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汉武帝当时只称做元年,而年号还没有起好,第二年汉武帝驾崩,后人用元年之后的第二年之“后元二年”来区别。可是在传抄过程中“后元年”多写了一个“元”字,从而导致以讹传讹了。如今一般都用“后元”年号,表示这个时期。
    虽然汉朝的文帝和景帝都曾改元,但是却没有具体的年号。然而改元的方式,就是重新计元年。例如本来已经九年了,到了第十年改元,就将第十年称作为“元年”,也不称作为“十年”。
    中国先秦时代到汉朝初期的君主,谁都却没有年号可言。中国帝王始有年号,肇始于汉武帝。汉武帝首创年号为“元狩”,并追建年号“太初”以前的年号为“建元”、“元光”、“元狩”、“元朔”、“元鼎”和“元封”,而后相继改元“天汉”、“太始”、“征和”和“后元”。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云:“后元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遂幸安定。”汉武帝的年号“建元”,可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共计使用时间为六年。前的古代君主,只有在位年数,没有即位的具体年号清朝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武帝年号系元狩以后追建》云:“古无年号,即有改元,亦不过以某年改作‘元年’。如汉文帝十六年,因新垣平侯日再中以为吉祥,乃以明年为‘后元年’。景帝即位之七年,改明年为‘中元年’。又以中元五年,改明年为‘后元年’是也。至武帝始创为年号,朝野上下俱便于记载,实为万世不易之良法,然武帝非初登极即建年号也。”
    如今我们根据清朝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武帝年号系元狩以后追建》的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次所创其年号建元”。汉武帝的年号“建元”,一些人认为并不是汉武帝一开始的年号,而是有些官僚为了讨好君主,认为是“改元宜应天瑞,当用瑞命纪元,选取名号”,从而在汉武帝元鼎三年时新作出来,再往前追加所定的一个年号。然而一些人考证认为发现有些文物上有元鼎之前年号的铭记,例如《筠清馆金石记》上还记载有铭刻建元年号的汉朝文物。人们一般认为文物上的款识都应该是当时所记,从而判断出汉武帝元鼎之前并非是追加的年号。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云:“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作《白麟之歌》。”又云:“元鼎元年夏五月,赦天下,大酺五日。”我们再依据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上记载说,汉武帝在公元122年十月出去狩猎,因为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十分纪念,建议用来年,所以改年号元狩从而称那年为元狩元年然而再过了公元116期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故而年号元鼎从而称那年为元鼎元年”。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云:“其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长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元狩’云。”唐朝司马贞《史记正义·孝武本纪》云:“孝景以前即位,以一二数年至其终。武帝即位,初有年号,改元以‘建元’为始。”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孝武本纪》云:“徐广曰:‘案诸纪元光后有元朔,元朔后得元狩。’”
    型式
    中国古代君主的年号,大多数是表达君主的吉祥如意和国泰民安等思想情感,寄寓着君主的某种向往。中国君主年号的使用情况十分复杂,在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年号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每一朝代有不同的君王统治。自从汉朝开始,君王又各有年号,然而一个年号沿用一两年到几十年不等。当然一些君主特别喜欢改元,甚至一年改两次。例如696年则是武则天统治的“万岁登封”元年和“万岁通天”元年。
    中国有些政权的君主,并在一年之内就几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复来使用。古时有许多君主的年号,却在不同时期却在重复使用。例如汉武帝、前秦符登、西秦乞伏乾归、南凉秃发乌弧的年号都为“太初”。
    中国还有些政权君主的年号,由于避讳或其他原因,于是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年号为“唐隆”,又写作为“唐元唐安”和“唐兴”。
    中国有些政权自己改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例如五代后晋的年号“天福九年,改为开运元年。然而在三后,五代后汉刘知远称帝,不改年号,也不沿用年号“开运”,而是延续追承天福十二年。
    中国还有些政权君主的年号,则是直接引用于古时经书。例如梁太宗的年号为“文明”,则是取自《周易》的“内文明而外柔顺”之义。元世祖的年号为“至元”,则是取自《周易》的“至哉坤元”之义。
    中国有些政权君主的年号,乃是根据两个前代年号相合并而组成。例德宗的年号为“贞元”,取自前朝的年号“贞观”和“开元”。宋光宗的年号为“绍熙”,取自前朝的年号“绍兴”和“淳熙”。宋宁宗的年号为“庆元”,自前朝“庆历”和“元祐”;又年号为“开禧”,取自开宝”和“天禧”。宋孝宗的年号为“隆兴”,取自先前年号“建隆”和“绍兴”;又年号为“淳熙”,取自先前年号“淳化”和“雍熙”。
    中国古代君主所用的年号,少则有一个,多则有十几个。明清君主几乎是一人一个年号,因此成了以年号作为君主的一种代称。例如洪武皇帝、永乐皇帝、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等。中国古代帝王的年号,最多者是唐朝的武则天,有着十几个年号。古代君主的年号在字数上,大多数是两字,少则是三个字,最多者为四个字。例如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王莽的年号为“始建国”,宋太宗的年号为“太平兴国”。
    中国古代君主始有年号,开创于汉武帝刘彻,此前君主无年号可言,此后历代君主几乎有年号。不但中央王朝有年号,而且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割据政权和农民起义政权,也有年号之称。例如李元昊所建立的西夏王朝、符洪所建立的前秦政权和明末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顺政权,大都有年号纪年。
    中国历史上君主的年号,则被认为是古时君主正统的标志,为“奉正朔”。因为作为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所以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重要标志之一,从而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历史上四分五裂混乱时期。例如在五代十国时期,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的年号;国和越国使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同时朝鲜王朝和琉球地区作为中国藩属时,也曾使中国君主的年号。另外中国古时有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和农民起义政权,经常自立年号来作为纪年。
    范围
    中国古代君主的年号,乃是指用于纪年的一种名号,通常是君主自主发起建号年号创造于中国西汉,后来在世纪朝鲜新罗、七世纪日本和十世纪越南都因中国封建文化的影响,各国开始使用年号。古代越南王朝、蒙古帝国成立初年大韩帝国朝鲜高丽,深受中国年号的影响巨大,都曾使用过各种年号世界上如今仍使用年号国家则是日本,然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韩国越南等地区,已经全面废除了年号纪年然而中华民国所用的民国纪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人们误认为是年号纪年了
    年号不但在中国中央王朝存在,而且在附属国也有年号存在。中国历史上一些藩属国也有年号,一般会延用中央王朝的年号。例如古代朝鲜王朝和琉球地区是中国的附属国,也用中国帝王的年号,乃是对中央王朝效忠的一种表现。古代朝鲜王朝在明朝灭亡以后,除了跟清朝的文书往来之外,朝鲜王朝内部官方的所有文书拒绝使用清朝君主的年号,一律改用中国干支或君主在位来纪元。然而在民间一些民众里,仍然坚持沿袭“崇祯”的年号,甚至有直到崇祯死后三百余年者,如同台湾郑氏一直采用南明“永历”的年号如出一辙,从而反映了天朝对藩属的影响很深。
    朝鲜王朝年号:古代朝鲜王朝乃是国外第一个使用年号国家朝鲜新罗国君主新罗法兴王使用的年号“建元”,即就是朝鲜半岛历史上首个年号如同中国历史汉武帝的年号“建元”一般。然而相比日本帝国和越南王朝两国的年号,朝鲜半岛自创的年号,主要是由于朝鲜自新罗真德四年到大韩帝国于1897年成立之间的一千二百余年内,朝鲜王朝都是中国的附属国。然而所采用的年号都是中国君主的年号,从而造成了朝鲜王朝很少有自创年号的事实。如今朝鲜半岛可以视为年号纪年的方式,有大韩民国的纪年为“檀君纪元”,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纪年为“主体纪元”。
    蒙古帝国年号:蒙古高原在五世纪的柔然政权时期,一度使用中国王朝式的君主年号。蒙古帝国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为“中统”,随后建立了统全中国的大元王朝,并且年号一直沿用到北元政权时期结束。蒙古帝王的年号在1388年以后,蒙古帝国的年号无从可考,如今知道瓦剌也先后,改元为“添元”。后来在满清王朝灭亡后,博克多格根在撤销独立,曾使用过“共戴”的年号,此外其他君主的年号一无所知。
    日本帝国年号:日本帝国的孝德天皇,在与唐朝交往以后,通过有名的政治运动“大化改新”,开始效仿中国帝王的年号纪元形式并且在646年开始使用年号纪年。日本帝国于701年的大宝元年开始正式使用年号的称谓,此种年号纪元形式一直延续至今然而日本天皇的年号特色之一就是有些单一的年号,可跨越前后两名在位天皇的年号。日本帝国“明治维新”之前,如同中国大明王朝以前一样,一位天皇可有多个年号。然而在明治维新”以,如同中国大明王朝时期的君主一般,一位天皇一个固定的年号先前日本天皇的年号,有“明治”、“大正”、“昭和”与“平成”。
    台湾地区年号:台湾地区明朝末年的郑氏统治时期,虽然在南明小朝廷的永历帝已经死亡,但是台湾继续使用“永历”的年号。台湾满清王朝统治时期,仍然在使用清朝各君主的年号。然而在一些民变事件中,一些起事领袖,也在自立年号来纪年。例如林爽文和朱一贵人,也曾经使用过自己的年号。满清王朝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以后,反对日本帝国占领台湾的“台湾民主国”,就一度使用过“永清”作年号。然台湾地区日本帝国占据时期,台湾一度使用日本天皇的明治大正”与“昭和”作为年号
     越南王朝年号:越南王朝在丁部领于968年建立了丁朝,在970年开始使用年号,并且改为“太平”。越南王朝一直到1945年阮朝的灭亡,废止了最后一个年号“保大”。越南阮朝先后使用过几个君主的年号:阮福晃的年号为“维新”,阮福昶的年号为“启定”,阮福晪的年号为“保大”。
    其他
    中国古时君主的年号纪年法,从西汉武帝时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君主即位都要改元,并且用年号来纪年。例如唐朝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元和十年”、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庆历四年春”、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北宋苏东坡在《石钟山记》中有“元丰七年”、南宋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有“德祐二年”和清朝方苞在《梅花岭记》中有“顺治二年”的记载,其中“元和”、“庆历”、“至和”、“元丰”、“德祐”和“顺治”均为君主的年号。
    中国传统纪年方法有农历纪年、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国民党采用民国纪年,如今世界上通用公元纪年。中国君主年号形成一种纪年制度,有些君主改立年号至几十次,甚至一年之中改立年号至数次者。也有新君主即位不改年号,或沿用先任君主的年号。
    中国历史上目前可考的纪元,开始于公元前841年的西周“共和元年”。然而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可考纪年,向上推到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都殷以后的历史。自汉武帝公元前140年的“建元元年”以后,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在立年号和改纪元,有些君主则是在中途来改元。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公元纪元,成为国际上纪年的通用形式。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胜利以后,武汉国民政府采用“黄帝纪年”,后来南京国民政府采取“民国纪年”。何为“民国纪年”?所谓“民国纪年”,乃是中华民国的国家纪年方式,由中华民国政府规范颁布,表示记时称作为“中华民国××年”,简称为“民国××年”或“民××”。因为此种纪年方式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元年,所以与公元纪年相差一千九百一十一年,然而月、日、置闰则等同于公历纪年。依照民国纪年制定的历法,又称作为“国历”。
    中国大陆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统治中国大陆以后,在其有效统治的领土上改用公元纪年。新中国对于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的中华民国时期历史叙述时,也只采用公元纪年。然而一些学术著作仍可使用民国纪年至民国38年9月30日,因为新中国官方认为中华民国已经于该年10月1日结束,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时的贵州、广西、海南、福建、四川、西康、云南、浙江等地区,仍由“中华民国政府”所控制,从而仍使用“民国纪年”。1950年3月27日,解放军占领西昌;同年5月1日,解放军攻克海南岛全境。1955年2月25日,“中华民国政府”放弃大陈列岛,从此中国大陆完全停止使用“民国纪年”。
    香港地区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一直跟随英国采用西方公元纪年。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以前,部分香港中文报章的日期,例如《星岛日报》、已停刊的《工商日报》、中英谈判前的《明报》,就会印有公元纪年或民国纪年,以及公历日期或农历日期并列使用。然而香港回归中国以后,除了民间私自使用民国纪年外,官方一律取消了民国纪年。
    台湾地区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之时起,因为台湾尚在日本帝国的殖民统治之下,所以没有使用过民国纪年,从而与日本帝国本土采取天皇年号一致并用。台湾地区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华民国政府接管台湾,方才开始采用民国纪年。1949年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以后,仍然在国内使用民国纪年,此后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民间转为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一起并用。然而在“中华民国政府”各机关,及其各种官方文书中,均采用民国纪年,此有一定维护所谓“法统”的象征意义。
    后世人们将年号纪年的开始之年,并纪元,改换帝王纪年时间第一年称作为“改元中国历史上首实行改元的君主秦惠文不过没有任何一个年号。此后每君主登基,常常要重新改元,并且会同时更改各自的年号改元通常是从下诏的第年算起,也有一些改元从本年年中算起,此种纪年方法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时结束。
    结果
    中国在“辛亥革命”取得以后,中华民国废除了年号纪年的方法并且改用民国纪年。虽然袁世凯曾在复辟帝制,曾使用过“洪宪”的年号中国末代君主溥仪,曾在担任满洲国执政和君主分别使用过大同康德年号,但是这些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只中国末代君主的最后一个年号宣统”,从而中国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年号走向结束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常采用西方公元纪年。然有少数人提出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世界纪年文化多样性,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恢复年号纪年的建议。由于中国社会上的种种原因,于是至今没有在民众中真正得到运用。
    中国古代君主的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主登基即位,每个为了区别先任君主的年号,新君主依据自己的某种思想,故而要另起一个新的年号。古代君主年号作为中国王朝时代,中国君主的专利产物,后来伴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向前发展,如今早已成为历史退出舞台了。然而君主年号的功绩却不可磨灭,年号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精神文化遗产,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传世。
    简况
    中国历史上君主的年号繁多,包括中央正统王朝、地方割据势力政权、少数民族政权和农民起义政权的年号,真可谓是五花八门了。现将中国古时君主的年号,按照朝代先后顺序收录于此,可知古代君主年号的大致情况。
    汉朝:此时主要包括西汉王朝和东汉王朝,其中包括王莽所建立的“新”政权,以及东汉初年和末年,分别有隗嚣、公孙述和张曼成、袁术所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
    西汉王朝:汉武帝——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汉昭帝——始元、元凤、元平。汉宣帝——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神龙。汉元帝——初元、永光、建昭、竟宁。汉成帝——建始、和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汉哀帝——建平。汉平帝——元寿、元始。孺子婴——居摄。
    新政权:王莽——初始、始建国、天凤、地皇。更始帝——更始。
    更始至东汉初政权:隗嚣——汉复。公孙述——龙兴。刘盆子——建世。
    东汉时期其他政权:张曼成——神上。袁术——仲家。
    东汉王朝:汉光武帝——建武、建武中元。汉明帝——永平。汉章帝——建初、元和、章和。汉和帝——永元、元兴。汉殇帝——延平。汉安帝——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汉顺帝——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汉冲帝——永憙。汉质帝——本初。汉桓帝——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汉灵帝——建宁、熹平、光和、中平。汉献帝——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三国:此时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包括在曹魏统治地区内,公孙渊所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
    魏国:魏武帝——无年号。魏文帝——黄初。魏明帝——太和、青龙、景初。齐王——正始、嘉平。高贵乡公——正元、甘露。魏元帝——景元。陈留王——咸熙。
    蜀国:蜀昭烈帝——章武。蜀后主——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吴国:吴大帝——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会稽王——建兴、五凤、太平。吴景帝——永安。乌程侯——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
    曹魏统治地区政权:公孙渊——绍汉。
    晋朝:此时主要包括西晋和东晋两个王朝,东晋时有“十六国”并列政权。其中包括在西晋统治地区内,赵廞、司马伦、刘尼、张昌所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
    西晋王朝:晋武帝——泰始、咸宁、太康、太熙。晋惠帝——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永兴、光熙。晋怀帝——永嘉。晋愍帝——建兴。
    东晋王朝:晋元帝——建武、太兴、永昌。晋明帝——永昌、太宁。晋成帝——太宁、咸和、咸康。晋康帝——建元。晋穆帝——永和、升平。晋哀帝——隆和、兴宁。海西公——太和。晋简文帝——咸安。晋孝武帝——宁康、太元。晋安帝——隆安、元兴、义熙。晋恭帝——元熙。
    西晋统治地区政权:赵廞——太平。司马伦——建始。刘尼、张昌——神凤。
    十六国:此时主要在中国北方和巴蜀地区,先后建立了前赵、成汉、代、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北凉、夏、北燕,十六个地方封建割据政权。其中包括十六国时期冉闵所建立的“魏”政权和翟辽所建立的“魏”政权;前赵统治地区句渠知、后赵统治地区侯子光、后燕统治地区慕容详、前秦统治地区张琚、南燕统治地区王始、北凉统治地区沮渠无讳所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
    前赵政权:刘渊——元熙、永凤、河瑞。刘聪——光兴、嘉平、建元、麟嘉。刘曜——光初。
    成汉政权:李维——建兴。晏平——玉衡。李期——玉恒。李寿——汉兴。李势——太和、嘉宁。
    代政权:拓跋猗卢——无年号。拓跋什翼犍——建国。
    前凉政权:张寔——无年号。张茂——永元。张骏——太元。张重华——永乐。张祚——和平。张玄靓——太始。张天锡——太清。
    后赵政权:石勒——太和、建平。石弘——延熙。石虎——建武、太宁。石鉴——青龙。石袛——永宁。
    前燕政权:慕容皝——无年号。慕容雋——元玺、光寿。慕容暐——建熙。
    前秦政权:符洪——无年号。符键——皇始。符生——寿光。苻坚——永兴、甘露、建元。符丕——太安。符登——太初。符崇——延初。
    后秦政权:姚苌——白雀、建初。姚兴——皇初、弘始。姚泓——永和。
    后燕政权:慕容垂——燕元、建兴。慕容宝——永康。慕容盛——建平、长乐。慕容熙——光始、建始。
    西燕政权:慕容泓——燕兴。慕容冲——更始。慕容瑶——建平。慕容忠——建武。慕容颽——建明。慕容永——中兴。
    西秦政权:乞伏国仁——建义。乞伏乾归——太初。乞伏更始——无年号。乞伏炽馨——永康、建弘。乞伏暮未——永弘。
    后凉政权:吕光——太安、麟嘉、龙飞、承康。吕超——承康。吕纂——咸宁。吕隆——神鼎。
    南凉政权:秃发乌弧——太初。秃发利鹿弧——建和。秃发溽檀——弘昌、嘉平。
    南燕政权:慕容德——建平。慕容超——太上。
    西凉政权:李暠——庚子。李嵩——建初。李歆——嘉兴。李恂——永建。
    北凉政权:沮渠蒙逊——永安、玄始、承玄、义和。沮渠牧犍——永和。
    夏政权:赫连勃勃——龙升、凤翔、昌武、真兴。赫连昌——承光。赫连定——胜光。
   北燕政权:高云——正始。冯跋——太平。冯弘——太兴。
    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冉闵——永兴。
十六国时期翟魏政权:翟辽——建光。翟钊——定鼎。
    前赵统治地区政权:句渠知——平赵。
    后赵统治地区政权:侯子光——龙兴。
    后燕统治地区政权:慕容详——建始。慕容麟——延平。兰汗——青龙。
    前秦统治地区政权:张琚——建昌。张育——黑龙。窦冲——元光。
    南燕统治地区政权:王始——太平。
    北凉统治地区政权:沮渠无讳——承平。
    南北朝:此时包括南方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方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九个并列的汉族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
    宋王朝:宋武帝——永初。宋少帝——景平。宋文帝——元嘉。宋孝武帝——孝建、大明。前废帝——永光、景和。宋明帝——泰始、泰豫。后废帝——元徽。宋顺帝——升明。
    齐王朝:齐高帝——建元。齐武帝——永明。郁林王——隆昌。海陵王——延兴。齐明帝——建武、永泰。东昏侯——永元。齐和帝——中兴。
    梁王朝:梁武帝——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梁简文帝——太宝。梁元帝——承圣。梁敬帝——绍泰、太平。
    陈王朝:陈武帝——永定。陈文帝——天嘉、天康。陈废帝——光大。陈宣帝——太建。陈后主——至德、祯明。
    北魏王朝:魏道武帝——登国、皇始、天兴、天赐。魏明元帝——永兴、神瑞、泰常。魏太武帝——始光、神鹿、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南安王——永平。魏文成帝——兴安、兴光、太安、和平。魏献武帝——天安、皇兴。魏孝文帝——延兴、承明、太和。魏宣武帝——景明、正始、永平、延昌。魏孝明帝——熙平、神龟、正光、硝昌、武泰。魏孝庄帝——建义、永安。长广王——建明。魏节闵帝——普泰。安定王——中兴。魏孝武帝——太昌、永兴、永熙。
    东魏王朝:魏孝静帝——天平、元象、兴和、武定。
    北齐王朝:齐文宣帝——天保。齐废帝——乾明。齐孝昭帝——皇建。齐武成帝——太宁、河清。齐后主——天统、武平、隆化。齐幼主——承光。
    西魏王朝:魏文帝——大统。魏废帝、魏恭帝——无年号。
    北周王朝:周孝闵帝——无年号。周明帝——武成。周武帝——保定、天和、建德、宜政。周宣帝——大成。周静帝——大象、大定。
    隋朝:隋文帝——开皇、仁寿。隋炀帝——大业。隋恭帝——义宁。杨侗——皇泰、大业。
    唐朝:此时包括武则天篡位所建立的“周”政权,安禄山叛变所建立的“燕”政权。
    唐王朝:唐高祖——武德。唐太宗——贞观。唐高宗——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唐中宗——嗣圣、神龙、景龙。唐睿宗——文明、景云、太极、延和。唐玄宗——先天、开元、天宝。唐肃宗——至德、乾元、上元。唐代宗——宝应、广德、永泰、太历。唐德宗——建中、兴元、贞元。唐顺宗——永贞。唐宪宗——元和。唐穆宗——长庆。唐敬宗——宝历。唐文宗——宝历、太和、开成。唐武宗——会昌。唐宣宗——大中。唐懿宗——大中。唐僖宗——咸通、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唐昭宗——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祐。唐哀宗——天祐。
    周政权:武曌——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燕政权:安禄山——圣武。安庆绪——载初。史思明——顺天。史朝义——显圣。
    五代:此时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相继的地方封建政权。
    后梁王朝:梁太祖——开平、乾化。梁末帝——乾化、贞明、龙德。
    后唐王朝:唐庄宗——同光。唐明宗——天成、长兴。唐闵帝——应顺。唐末帝——清泰。
    后晋王朝:晋高祖——天福。晋出帝——天福、开运。
    后汉王朝:汉高祖——天福、乾祐。汉隐帝——祐。
    后周王朝:周太祖——广顺、显德。周世宗——显德。周恭帝——显德。
    十国:此时除“五代”以外,还先后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建立了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十个封建割据政权。
    吴政权:杨行密、杨渥——无年号。杨隆演——武义。杨溥——顺义、乾贞、太和、天祚。
    前蜀政权:王建——武成、永平、通正、天汉、光天。王衍——乾德、咸康。
    吴越政权:钱鏐——天宝、宝大、宝正。钱元瓘、钱弘佐、钱弘徖、钱俶——无年号。
    楚政权:马殷、马希声、马希范、马希广、马希萼——无年号。
    闽政权:王审知、王延翰——无年号。王延钧——龙启、永和。王昶——通文。王曦——永隆。王延政——天德。
    南汉政权:刘䶮——乾亨、白龙、大有。刘玢——光天。刘晟——应乾、乾和。刘鋹——大宝。
    荆南政权:高季兴、高从海、高保融、高宝勖、高保冲——无年号。
    后蜀政权:孟知祥——明德。孟昶——明德、广政。
    南唐政权:南唐先主——升元。南唐中主——保大、中兴、交泰。南唐后主——李煜。
    北汉政权:刘旻——乾祐。刘钧——乾祐、天会。刘继元——天会、广运。
    宋朝:此时存在有北宋王朝和南宋王朝,同时有辽国、金国和西夏并列政权。
    北宋王朝:宋太祖——建隆、乾德、开宝。宋太宗——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宋真宗——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宋仁宗——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宋英宗——治平。宋神宗——熙宁、元丰。宋哲宗——元祐、绍圣、元符。宋徽宗——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宋钦宗——靖康。
    南宋王朝:宋高宗——建炎、绍兴。宋孝宗——隆兴、乾道、淳熙。宋光宗——绍熙。宋宁宗——庆元、嘉泰、开禧、嘉定。宋理宗——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宋度宗——咸淳。宋恭帝——德祐。宋端宗——景炎。宋怀帝——祥兴。
    辽国:此时先后有耶律阿保机所建立的“契丹”、耶律倍所建立的“东辽”、耶律淳所建立的“北辽”、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辽”、耶律留哥所建立的“东辽”、耶律厮不所建立的“后辽”、哈只卜所建立的“后西辽”政权,及其辽朝统治地区其他封建割据政权。
    辽政权:辽太祖——神册、天赞、天显。辽太宗——天显、会同、大同。辽世宗——天禄。辽穆宗——应历。辽景宗——保宁、乾亨。辽圣宗——乾亨、统和、开泰、太平。辽兴宗——景福、重熙。辽道宗——清宁、咸雍、大康、大安、寿昌。天祚帝——乾统、天庆、保大。
    北辽政权:耶律淳——建福。萧普贤女——德兴。耶律雅里——神历。耶律术烈——无年号。
    东辽政权:耶律倍——甘露。耶律璟——应历。耶律留哥——元统。姚里氏、耶律薛阇、耶律收国奴、耶律古乃——辽王。
    西辽政权:耶律大石——延庆、康国。萧塔不烟——咸清。耶律夷列——绍兴。耶律普速完——崇福。耶律直鲁古——天禧。屈出律——天禧。
    后辽政权:耶律厮不——天威。耶律乞奴——天祐。耶律金山——天德。耶律统古与、耶律喊舍——无年号。
    后西辽政权:起儿漫王朝八帝二后——无年号。
    辽国统治地区政权:大延琳——天庆高永昌——隆基回离保——天复。萧干——无年号。
    西夏王朝:夏景宗——显道、开运、广运、大庆、天授礼、法延祚。夏毅宗——延嗣宁国、天祐垂圣、福圣承道、□都、拱化。夏惠宗——乾道、天赐礼、盛国庆、大安、天安礼定。夏崇宗——天仪治平、天祐民安、永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大庆、人庆、天盛、乾祐。夏仁宗——天庆。夏桓宗——应天。夏襄宗——皇建。夏神宗——光定。夏献宗——乾定。夏末主——宝义。
    金国:金太祖——收国、天辅、天会、天眷、皇统。金太宗——天德。金熙宗——贞元。海陵王——正隆。金世宗——大定。金章宗——明昌、承安、泰和。卫绍王——大安、崇庆、至宁。金宣宗——贞祐、兴定、元光。金哀宗——正大、开兴、天兴。
    元朝:元末农民起义推翻大元王朝以后,元朝末代惠宗率领残余势力在蒙古高原建立了“北元”割据政权,及其元朝统治时期其他封建割据政权
    元王朝:元太祖、监国、元太宗、乃马真后、元定宗、海迷失后、元宪宗——无年号。元世祖——中统、至元。元成宗——元贞、大德。元武宗——至大。元仁宗——皇庆。黎拔力八达——延祐。元英宗——至治。泰定帝——泰定、致和。天顺帝——天顺。元文宗——天历。元明宗——至顺。元宁宗——至顺。元顺帝——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北元政权:元惠宗——至正、元昭宗——宣光。元益宗——天元。也先——添元。元恭宗、元康宗、元愍宗、鬼力赤、本雅失里、达利巴、斡亦剌歹、阿台、脱脱不花、阿噶多尔济、乌尔古尔吉斯、脱古斯蒙克、满都鲁、满都海、巴图蒙克、巴尔斯博罗特、博迪、达贲迅、图门、布延、林丹——无年号。
    元朝统治时期其他政权:杜可用——万乘。陈吊眼——昌泰林桂芳——延康杨镇龙——安定。陈空崖——正治朱光卿——赤符、治平、太平。天完徐寿辉——天启、天定。周张士诚——天祐。宋韩林儿——龙凤、大义。汉陈友谅——大定。汉陈理——德寿。夏明玉珍——天统。夏明昇——开熙。
    明朝:大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李自成攻灭亡以后,明朝残部在东南一带建立了“南明”割据政权。
    明王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南明政权:明恭宗——无年号。明安宗——弘光。明绍宗——隆武。明礼宗——无年号。明昭宗——永历。朱常淓——无年号。明成宗——监国。明文宗——绍武。明平宗——定武。明敬宗——东武。明懿宗——永历
    清朝:满清王朝最初是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后金”政权,后来有中国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清王朝:清太祖——天命、清太宗——天聪、崇德。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清世宗——雍正。清高宗——乾隆。清仁宗——嘉庆。清宣宗——道光。清文宗——咸丰。清穆宗——同治。清穆宗——光绪。溥仪——宣统。
    太平天国政权:洪秀全——天王。洪天佑——幼东王。
    伪政权:国民党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胜利以后,成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中华民国”。后来袁世凯复辟成立了“伪中华帝国”,抗战时日寇扶持末代傀儡皇帝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
    伪中华帝国政权:袁世凯——洪宪。
    伪满洲国政权:溥仪——大同、康德。
    附例
    中国古时论述君主年号的著作较多,在不同方面对君主的年号进行了阐述。虽然说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可以知道其中大略。现将清朝以前一些论述年号的著作记录于此,可供有关读者用作案头参考阅读。
    宋朝赵彦卫《云麓漫抄·卷十》云:“名年,始于汉武,往往皆寓美意,或记一时盛事。唐德宗时,思继先烈曰‘贞元’,盖欲法‘贞观’、‘开元’也。若本朝改‘隆兴’,取‘建隆’、‘绍兴’之义。或云:‘赵稔曾用之,改乾道,又改纯熙。’《诗》曰:‘时纯熙矣。’有言‘纯’旁作‘屯’,不可用,复改‘淳熙’,取‘淳化’、‘雍熙’。‘绍熙’则法‘绍兴’、‘淳熙’,‘庆元’法‘庆历’、‘元祐’,‘开禧’则取‘开宝’、‘天禧’矣。”
    宋朝洪迈《容斋续笔·纪年兆祥》云:“自汉武建元以来,干余年间,改元数百,其附会离合为之辞者,不可胜书,固亦有晓然而易见者。如晋元帝‘永昌’,郭璞以为有‘二日之象’,果至冬而亡。桓灵宝‘大亨’,识者以为‘一人二月了’,果以仲春败。萧栋、武陵王纪,同岁窃位,皆为‘天正’,以为‘二人一年而止’,其后皆然。齐文宣‘天保’,为‘一大人只十’,果十年而终。然梁明帝萧岿亦用此,而尽二十三年。或又云:‘岿蕞尔一邦,故非讥祥所系。’齐后主‘隆化’,为‘降死’;安德正延宗‘德昌’,为‘得二日’。周武帝‘宣政’,为‘字文亡日’;宣帝‘大象’,为‘天子冢’。萧琼、晋出帝‘广运’,为‘军走’。隋炀帝‘大业’,为‘大苦未’。唐值宗‘广明’,为‘唐去丑口而著黄家日月’,以兆巢贼之祸。钦宗‘靖康’,为‘立十二月康’,果在位满岁,而高宗由康邸建中兴之业。熙宁之未将改元,近臣撰三名以进,曰‘平成’、曰‘美成’、曰‘丰亨’。神宗曰:‘成字负戈,美成者,犬羊负戈。亨字为子不成,不若去亨而加元。’遂为‘元丰’。若‘隆兴’则取‘建隆’、‘绍兴’各一字,与唐‘贞元’取‘贞观’、‘开元’之义同。已而嫌与‘颜亮’、‘贞隆’相近,故二年即改‘乾道’。及甲午改‘纯熙’,既已布告天下,予时守赣,贺表云:‘天永命而开中兴,方茂卜年之统。时纯熙而用大介,载新纪号之文。’迨诏至,乃为‘淳熙’,盖以出处有‘告成《大武》’之语,故不欲用。”
    宋朝欧阳修《归田录·卷一》云:
    建隆末,将议改元。语宰相勿用前世旧号,于是改元“乾德”。其后因于禁中见内人镜背有“乾德”之号,以问学士陶谷,谷曰:“此伪蜀时年号也。”因问内人,乃是故蜀王时人。太祖由是益重儒士,而叹宰相寡闻也。
    仁宗即位,改元“天圣”。时章献明肃太后临朝称制,议者谓撰号者取“天”字,于文为“二人”,以为“二人圣”者,悦太后尔。至九年,改元“明道”,又以为“明”字于文“日月并”也,与“二人”旨同。无何以犯 契丹讳,明年遽改曰“景祐”,是时连岁天下大旱,改元诏“意冀以迎和气”也。五年,因郊又改元曰“宝元”。自景祐初,群臣慕唐玄宗以“开元”加尊号,遂请加“景祐”于尊号之上,至“宝元”亦然。是岁赵元昊以河西叛,改姓“元”氏,朝廷恶之,遽改元曰“康定”,而不复加于尊号。而好事者又曰“康定乃谥尔”,明年又改曰“庆历”。至九年,大旱,河北尤甚,民死者十八九,于是又改元曰“皇祐”,犹“景祐”也。六年,日蚀四月朔,以谓正阳之月,自古所忌,又改元曰“至和”。三年,仁宗不豫,久之康复,又改元曰“嘉祐”。自天圣至此,凡年号九,皆有谓也。
     明朝郎瑛《七修类稿·辩证类》云:“改元上古无年号,不过纪甲子而已。世以始于文帝后元年,不知后元由前有元年,故称‘后’也。如景帝则又有‘中元’、‘后元’,皆欲延年之意耳。至武帝建元年,方为有号之初。而刘氏据《封禅书》:‘得鼎改元,辩以年号之起,实在元鼎。其前皆有司追补,以足武帝之始。’又据《元封改元》:‘始有明诏为证,而夹祭郑氏,亦以为是。予以既为元封改元,始有明诏,则当以元封为始。’又何为年号之起,实在元鼎。然则元狩因得白麟而称,元光因见长星而称,又何不可乎?至于元封有诏,偶尔因是年巡边封禅之后,大颁天下,故曰:‘以十月为元封,不当据此即以为始。’若以其前有司补称,则末年复如文、景称后元一、二年,又不可以补其名耶。但光武建武,共该三十三年,至三十一年之时。因封禅后,又加‘中元’二字,犹景帝中元意也。今史即以为改元,明系以中元,另起错矣。观范史于《祭祀志》内载,本年封禅后赦天下之诏曰:‘以天下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尚冠建武于首可知也。大抵一帝止是一号,最为有理,但遇事遇端,遂屡易之,岂如本朝高出上古。”
    明朝张岱《夜航船·年号》云:
    西汉
    武帝: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大初、征和、后元。昭帝:始元、元凤、元平。宣帝: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元帝:初元、永先、建昭、竟宁、成帝、建始、和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哀帝:建平、元寿。平帝:元始。孺子婴:居摄、初始。
    东汉
    光武:建武中元。明帝:永平。章帝:建初、元和、章和。和帝:永元、元兴。殇帝:延平。安帝: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顺帝: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冲帝:永嘉。质帝:本初。桓帝: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灵帝:建宁、熹平、光和、中平。献帝:初平、兴平、建安。
    后汉
    昭烈帝:章武。后帝:建兴、延熙、景曜、炎兴。
    西晋
    武帝:泰始、咸宁、泰康。惠帝:永熙、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兴、光熙。怀帝:永嘉。愍帝:建兴、东晋。元帝:建武、大兴、永昌。明帝:太宁。成帝:咸和、咸康。康帝:建元、穆帝:永和、升平。哀帝:隆和、兴宁、帝奕、太和。简文帝:咸安。孝武帝:宁康、太元。安帝:隆安、元兴、义熙。恭帝:元熙。
    南北朝
    宋武帝:永初。少帝:景平。文帝:元嘉。孝武帝:孝建、大明。废帝:景和。明帝:泰始、泰豫、苍梧、王元。徽顺帝:明齐。高帝:建元。武帝:永明。明帝:建武。东昏侯:中兴。梁武帝: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简文帝:大宝。元帝:承圣。敬帝:绍泰、太平。陈武帝:永定。文帝:天嘉、天康。临海王:光大。宣帝:太建。后主:至德、祯明。
    隋代
    隋文帝:开皇、仁寿。炀帝:大业。恭帝:义宁。
    唐代
    唐高祖:武德。太宗:贞观、高宗、永征、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曜、永淳、弘道。中宗:嗣圣、神龙、景隆。睿宗:景云、太极。玄宗:开元、天宝。肃宗:至德、乾元、上元、宝应。代宗:广德、永泰、大历。德宗:建中、兴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太和、开成。武宗:会昌。宣宗:太中。懿宗:咸通。僖宗: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昭宗: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昭宣:帝天。
    后五代
    梁太祖:开平、乾化、均王、贞明、龙德。唐庄宗:同光。明宗:天戌、长兴。闵帝:应顺、潞王、清泰。晋高祖:天福。齐王:开运。汉高祖:乾□。隐帝:乾□。周太祖:广顺。世宗:显德。恭帝:显德。
    北宋
    宋太祖:乾德、开宝。太宗: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真宗: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仁宗:天圣、明道、景□、宝元、康定、庆历。英宗:治平。神宗:熙宁。哲宗:元□、绍圣、元符。徽宗: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钦宗:靖康。
    南宋
    高宗:建炎、绍兴。孝宗:隆兴、乾道、淳熙。光宗:绍熙、宁。宗庆:元嘉、泰开、熙嘉。理宗: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开庆、景定。度宗:咸淳。恭宗:德□。端宗:景炎。□帝:祥兴。
    元代
    元世祖:至元。成宗:元贞、大德。武宗:至大。仁宗:皇庆、延□。英宗:至治。泰定帝:泰定、致和。明宗:天历。文宗:天历、至顺。顺帝:元统、至元、至正。
    清朝梁曜北《瞥记》云:“年号自汉武帝始,前此惟纪年而已。嗣后皆仍之,惟北魏废帝、恭帝,周闵帝,金末帝,元明宗、宁宗无年号,而唐肃宗上元二年辛丑九月,去上元号,称元年,以建子月为岁首,以斗所建辰为名,至明年四月复旧,此纪号之一变,旋即殂落,非佳兆矣。”
    清朝袁枚《随园随笔》云:
    唐昭宗天复四年,改元“天□”,李克用仍称“天复”五年,而哀宗亦称“天□”。梁太祖崩于“乾化”二年,而明年末帝仍称“乾化”三年。晋高祖建号“天福”,至重贵已改“开运”矣,而后汉高祖仍称“天福”。至于高祖、隐帝俱称“乾枯”,周祖、世宗、恭帝俱称“显德”,大抵五代之际,乐于因循也。
    年号雷同者,“建武”有七,“中兴”有六,“建元”有六,“建平”有八,“天成”有六,“永和”有五,“应天”有五,“太平”有五,“建兴”、“建初”、“正始”俱有四,“建始”、“天□”、“乾德”、“光天”、“天兴”、“天正”俱有三,其余“元康”、“元和”、“中元”、“永和”、“贞观”、“天宝”俱有二,又指不胜屈矣。
     清朝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武帝年号系元狩以后追建》云:
    古无年号,即有改元,亦不过以某年改作“元年”。如汉文帝十六年,因新垣平侯日再中以为吉祥,乃以明年为“后元年”。景帝即位之七年,改明年为“中元年”。又以中元五年,改明年为“后元年”是也。至武帝始创为年号,朝野上下俱便于记载,实为万世不易之良法,然武帝非初登极即建年号也。
     据《史记·封禅书》:“武帝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征文学之士。明年,至雍郊,见五畤。以后则但云:‘其后而不着某年。’”下又云:“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长星见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元狩。’”
是帝至“元狩”始建年号,从前之“建元”、“元光”等号,乃“元狩”后重制嘉号,追纪其岁年也。不然则武帝六年,即应云建元六年。其下所云:“明年又明年,皆可书元光几年、元朔几年,岂不简易明白。”而乃云“明年”、“后年”耶。
    又案:“武帝自建元至元封,每六年一改元。太初至征和,每四年一改元。征和四年后,但改为后元年而无复年号,盖帝亦将终矣。”
    清朝梁章钜《浪迹三谈·卷二》云:
    改元之始
    改元始于汉文帝之十七年戊寅,称“后元年”,其后景帝之八年壬辰,称“中元年”,又七年戊戌,称“后元年”,至武帝始以即位之元年,称“建元元年”,后遂或仍或改,以迄于今。《随园随笔》云:“古以虞芮质成之年,为文王受命改元之年。《史记》:‘秦惠文君十四年,更为元年。’《竹书纪年》:‘魏惠王有后元年。’《商书》:‘睢元祀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祠于先王。’疑是汤崩不逾年而改元之证。”按改元之制,古亦无一定,唐虞终三年丧,舜禹皆行之,而逾年即位者,周也。然汉人亦不甚重之,故列侯皆自称“元年”。《功臣表》称:“平阳侯曹参元年。”《诸侯王表》称:“楚王戊二十一年,是侯王亦有改元之制,不以为嫌也。后世惑长生之说,乃缩去其已往之年,而为更新之号,竟有以四字改元、三字改元者,如唐之天册万岁,魏之太平真君,梁之中大通、中大同是矣。”
    元号相同
    《随园随笔》载:“年号雷同者,‘建武’有七,‘中兴’有六,‘建元’有六,‘建平’有八,‘天成’有六,‘永和’有五,‘应天’有五,‘太平’有五,‘建兴’、‘建初’、‘正始’俱有四,‘建始’、‘天□’、‘乾德’、‘光天’、‘天兴’、‘天正’俱有三,其余‘元康’、‘元和’、‘中元’、‘永和’、‘贞观’、‘天宝’俱有二,又指不胜屈矣。”按随园所列,尚多未备。如“永兴”有六相同,“甘露”、“永康”、“永安”、“建元”、“建平”皆五相同;“永平”、“太和”、“太安”皆四相同,“嘉平”、“龙兴”、“元兴”、“永宁”、“太宁”、“太定”、“太安”皆三相同,其二相同者;如“天禧”、“天德”、“天顺”、“天启”、“天玺”、“和平”、“黄龙”、“皇始”、“元康”、“元和”、“元嘉”、“天汉”、“延兴”、“延和”、“天保”、“光天”、“贞元”、“青龙”、“咸康”、“五凤”、“武乎”、“武成”、“绍兴”、“承光”、“永初”、“永建”、“永嘉”、“永熙”、“永昌”、“永泰”、“永隆”、“景福”、“凤皇”、“至德”、“至元”、“太始”、“太兴”、“大同”、“大宝”、“大和”、“大德”、“大庆”、“建和”、“建义”、“上元”、“正德”诸号,真指不胜屈也。
    易世仍称旧号
    《随园随笔》又云:“唐昭宗天复四年,改元‘天□’,李克用仍称‘天复’五年,而哀宗亦称‘天□’。梁太祖崩于‘乾化’二年,而明年末帝仍称‘乾化’三年。晋高祖建号‘天福’,至重贵已改‘开运’矣,而后汉高祖仍称‘天福’。至于高祖、隐帝俱称‘乾枯’,周祖、世宗、恭帝俱称‘显德’,大抵五代之际,乐于因循也。”
    《通鉴》删纪元
    《随园随笔》又云:“《通鉴》遇一年两纪元之事,必硬删其一,如后唐闵帝改元‘应顺’在正月,潞王改元‘清泰’在四月,今但提‘清泰’元年,而删去‘应顺’,则闵帝之数月天子,无故遭削矣。《史记索隐》讥史迁全没惠帝之六年,而不为之作本纪,亦此类也。”
    纪号之变
    梁曜北《瞥记》云:“年号自汉武帝始,前此惟纪年而已。嗣后皆仍之,惟北魏废帝、恭帝,周闵帝,金末帝,元明宗、宁宗无年号,而唐肃宗上元二年辛丑九月,去上元号,称元年,以建子月为岁首,以斗所建辰为名,至明年四月复旧,此纪号之一变,旋即殂落,非佳兆矣。”
    历代年号
    元鼎、元封:郎仁宝《七修类稿》云:“上古无年号,不过纪甲子而已,世以为始于汉文帝‘后元’。不知‘后元’应由前有‘元年’,故称‘后’也。如景帝则又有‘中元’、‘后元’,皆欲‘延年’之意耳。至武帝‘建元’,方为有号之始。而刘氏据《封禅书》得鼎改元,以为年号之起,实在‘元鼎’,其前皆有司追补,以足武帝之始。又据‘元封’改元,始有‘明诏’为证,而夹祭郑氏亦以为是。予谓既以‘元封’明诏而言,则当以‘元封’为始,又何为年号之起实在‘元鼎’。然在‘元狩’,因得白麟而称‘元光’,因见长星而称,又何不可乎?至于‘元封’有诏,偶尔,因是年巡边、封禅之后,大颁天下,故曰:‘以十月为元封,不当据此即以为始。’若以其前有司补称,则末年复以文、景称后元一、二年,又不可以补其名耶。但光武建武共该三十三年,至三十一年之时,因封禅后,又加‘中元’二字,犹景帝‘中元’意也,今史即以为‘改元’,明系以‘中元’另起,错矣。观范史于《祭祀志》内,载本年封禅后赦天下之。诏曰:‘以天下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尚冠建武于首可知也。’大抵一帝止是一号,最为有理,但遇事遇瑞,即屡易之,岂如本朝之高出千古哉。”
    永嘉:后汉冲帝在位一年,改元“永嘉”,崩年仅三岁。《学斋占笔》云:“淳熙二年,□州蒲江县上乘院僧得汉碑石作‘永熹’,以‘嘉’为讹。”何义门《读书记》又引《左雄传》作“永熹”为证。按晋怀帝亦改元“永嘉”。
    建元:晋康帝名岳,改元“建元”,或谓庾冰曰:“郭璞谶云:‘立始之际丘山崩。’立者,建也;始者,元也;丘山,讳也。”冰瞿然,既而叹曰:“如有吉凶,岂改易所能救乎。”至是果验。
    永昌:晋中宗元帝小字铜环,以大兴元年即位,五年改元“永昌”,即崩。初即位,有日夜出之象,及改元“永昌”,郭璞复以为有“二日之象”。而齐废帝小字法身,元号亦为“永昌”。初废为郁陵王,后为萧鸾所弑,在位仅六个月。
    兴宁:《晋书·五行志》云:“哀帝隆和初,童谣曰:‘升平不满斗,隆和那得久。桓公人石头,陛下徒跣足。’朝廷闻而恶之,改年曰‘兴宁’。人复歌曰:‘虽改兴宁,亦复无聊生。’帝寻崩。”
    大亨:“大亨”乃晋安帝年号,史家以为桓玄伪号,误也。考元兴元年三月,桓玄自为丞相,改元“大亨”。明年十月始篡位,则“大亨”乃安帝年号,而史家以此号为桓玄所改。《晋书·安帝纪》并黜之,概用“元兴”纪年矣。按此号实为桓玄败兆。《晋书》、《隋书·五行志》,《梁书·武陵王纪传》及《容斋续笔》、《玉海》并云:“年号‘大亨’。”识者谓“一人二月了”之兆,而桓之败,果在元兴三年仲春,五月,帝复位。
     天正:梁豫章王名栋,高祖曾孙,大宝二年八月为侯景所立,十月即为景所废。又高祖子萧纪,大宝三年四月僭号于蜀,明年七月兵败见杀。史言栋改元“天正”,纪改年亦与栋暗合,识者曰:“‘天’字二人,‘正’是一止,各一年而灭。”永丰侯□叹曰:“天正在文为一止,其能久乎?”
    建始、永始:桓玄,桓温孽子也。晋元兴二年十一月,废安帝,自称“楚帝”。明年五月,败走江陵,伏诛。梁谏庵曰:“初出□诏,改年‘建始’。右丞王悠之曰:‘建始,赵王伦伪号也。’又改‘永始’,复是王莽始执权之岁,其兆号不祥,冥符僭逆如此。”
    广运:后梁帝名琮,在位二年,隋征入朝,废为莒国公。《北史》本传及《隋书·五行志》并云,琮改元“广运”。识者曰:“‘运’之为字,军走也,吾君当为军所走乎?”及入朝京师,江陵父老陨涕曰:“吾君其不反矣。”按晋少帝开运亦同,故迁于契丹。
    天保: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氏,名洋,受魏禅,都邺。《北史》云:“初帝践阼,改年天保,识者以字为‘一大人只十’,帝其不过十年乎?又谣曰:‘马子人石室,三千六百日。’帝以午年生,故曰马子,三千六百日,十年也。帝曾问太山道士:‘吾得几年天子?’答曰:‘三十年。’帝渭李后曰:‘十年十月十日,得非三十乎?吾甚畏之。’及期而崩。”《容斋续笔》云:“齐文宣天保为‘一大人只十’,果十年而终;梁明帝亦用此,尽二十四年,或蕞尔一邦,非礻几所系也。”
    贞明:梁末帝初名友贞,改名□,太祖子,在位十一年,元号贞明。唐兵人,命其将皇甫麟进刃崩。或析“□”字为“一十一十月一八”,果以一十一年至十月九日亡。
    德昌:齐主名延宗,高祖孙。《北齐书》云:“延宗以十二月十三日晡时受敕,守并州,明日建尊号,不间日而被围,经宿至食时败。年号‘德昌’,好事者言,其得二日云。”
    隆化:齐后主名纬,世祖子,在位十二年,为周师所逼,禅于太子恒,称太上皇帝,及恒禅于任城王阶,称无上皇,寻被执,封温国公,后遇害,年二十三。有“隆化”年号,时人离合其字曰“降死”。竟降周而死,见《隋书·五行志》。
    宣政:周高祖武皇帝名邕,字弥罗突,世宗弟,在位十八年,有“宣政”年号。《隋书·五行志》云:“宣政改元,萧岿离合其字为‘宇文亡日’,其年帝崩。”
    大象:周静皇帝名衍,改名阐,宣帝子,在位三年,禅隋,封介国公,寻遇害,年九岁。《隋书·五行志》云:“宣帝禅位,改元‘大象’,萧岿离合其字曰‘天子冢’,明年帝崩。”
    大业:《隋书》:“隋炀帝即位,改年‘大业’。”《隋书·五行志》云:“大业改元,识者恶之,曰于字离合为‘大苦来’也。寻而天下丧乱,率土遭涂炭之毒焉。”
     显庆:唐高宗年号。《玉海》云或作“明庆”。《日知录》云:“唐中宗讳显,玄宗讳隆基,故唐人凡追称高宗年号,多云明庆,‘永隆’年号,多云‘永崇’。”
    永隆:闽王曦初名延羲,晋天福四年立,改号“永隆”,后为其臣所杀。陶谷《清异录》云:“王曦淫刑不道,黄峻曰,合非‘永隆’,恐是‘大昏’元年。”
    唐隆:唐殇帝,中宗子,逊位睿宗,开元二年终,年仅十七。《玉海》云或作“唐元”、“唐安”、“唐兴”,盖开元以后,避讳改称。钟渊映《建元考》云:“《唐会要》、《唐大诏令》皆书‘唐隆’,实明皇践阼之谶,犹汉安乐之炎兴也。此刘后主之元号,亦应司马氏之名。”
    咸通:唐懿宗名□,初名温,宣宗子。苏鹗《杜阳杂编》云:“初宣宗制《秦边陲曲》云:‘海岳宴咸通。’及上垂拱,而年号咸通焉。”按《元和郡县志》:“河南县中桥,咸通三年通。志成于元和八年,不及懿宗,实咸亨三年也。因避肃宗讳,改‘亨’为‘通’,遂与懿宗‘咸通’混。”
    大和:唐文宗九年,改元“大和”,或作“太和”,误也。李德初析“大和”字为“一人八千口”,见张谓《宣室志》。
    金统:黄巢白陈符命曰:“唐帝知朕起义,改元‘广明’,以文字言之,唐已五天分矣。‘唐’去‘丑口’而安‘黄’,天意令黄在唐下,乃‘黄家日月’也。土德生金,予以金生,宜改年为‘金统’。”
    乾德:宋太祖改元‘乾德’,而前此蜀王衍立,于梁贞明五年,亦改元‘乾德’,又辅公于唐武德六年称帝于丹阳,即陈故宫居之,国号‘宋’,亦改元‘乾德’。《宋史·太祖本纪》云:“乾德改元,先谕宰相曰:‘年号须择前代所未有者。’蜀平,宫人入内,见其镜背志‘乾德四年铸’,召窦仪诘之。对曰:‘此必蜀物,蜀主尝有此号。’乃大喜曰:‘宰相须用读书人。’”按宋小说,“窦仪”或作“陶”,或作“卢多逊”,当时尚未记有辅公也。杨文公《谈苑》、陈鹄《耆旧续闻》,并记江南保大中得石,有“大宋乾德四年”,令诸儒参验,乃辅公反江东时年号。宋小说又载,乾德初元丹阳人掘地,获古钱,文曰“乾德通宝”,则并国号年号而同之矣。
    太平兴国: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贵耳集》云:“当时有‘一人六十卒’之谶,太宗五十九而止。”
     天圣:宋仁宗年号“天圣”。《归田录》云:“时章献明肃太后临朝,议者谓撰号取‘二人圣’,悦太后耳。”张端义《贵耳集》亦云:“于文取‘二圣人’,故当时有‘二人口耳’之谶。”
    明道:宋仁宗改元“明道”,议者以为“明”字于文为“日月”,并时母后临朝也,见欧阳公《归田录》。《贵耳集》亦云:“仁宗、刘后并政,‘明道’曰‘日月同道’。《宋史·夏国传》:“元吴避父德明讳,称宋明道为‘显道’。”顾亭林《日知录》:“范文正《与元昊书》,亦改后唐明宗为‘显宗’。”
    康定:宋仁宗有“康定”年号。欧阳公《归田录》及《玉海》谓:“好事者以为‘康定’如谥法。”
    崇宁:岳珂《愧郯录》及《玉海》并云:“神宗改元‘熙宁’,徽宗改元‘崇宁’,皆同刘宋陵名。”沈作哲《寓简》、袁文《瓮牖闲评》并谓:“年号最忌与前代谥号、陵名相犯 ,‘熙宁’、‘崇宁’乃南朝章后、宣后二陵名,亦当时大臣不学之过。”按《宋书》:“武帝胡婕妤生文帝,追尊为章太后,陵曰‘熙宁’;文帝沈美人生明帝,追尊为宣太后,陵曰‘崇宁’。”又《贵耳集》:“‘崇宁’钱上字,蔡京所书,‘崇’字自山字一笔书,‘甯’字去心,当时谚云:‘有意破崇,无心宁国。’”
    重和:宋徽宗初改元“重和”,二年正月即改“宣和”。陆游《老学庵笔记》云:“政和末,议改元,王黼拟用‘重和’,既下诏矣。范致虚间白上曰:‘此契丹号也。’故未几改‘宣和’。然‘重和’乃契丹宫门名,犹我之宣德门也。年名实‘重熙’,后避天祚嫌名,乃追谓‘重和’耳。”
    宣和:《玉海》:“宋徽宗宣和之谶为‘一家有二日’,果徽、钦同帝。”又《说铃·谈往》云:“宣和,契丹宫门名,徽、钦至彼,见额而始悔。”
    靖康:宋钦宗年号。按《宋史》:“高宗初封康王,二帝北迁,康王在济州,耿南仲、汪伯彦等皆劝进,且谓‘靖康’纪元,谓‘十二月立康’之兆。”《容斋续笔》:“‘靖康’为‘立十二月康’,果在位满岁而高宗中兴。”《玉海》云:“‘靖康’或谓如谥法。”
   建炎:李心传《朝野杂记》云:“高宗改元‘建炎’,以火德中微故也。苗刘之乱,以为‘炎’字乃两‘火’还自海上,改五年为‘绍兴’。”
   隆兴改乾道:宋孝宗之二年也。《玉海》云:“隆兴近正隆,而孝宗更之。”又云:“隆兴,伪号也,因曾布《日录》而后见。”《容斋续笔》云:“隆兴,嫌与完颜亮正隆相近,故二年即改‘乾道’。”楼钥《攻愧集》、《钱端礼行状》:“上问改元事,隆兴,故叛臣赵谂尝用,虞公以为载籍所不载,自不必改。公曰:‘改元,大事也。’签书王刚中奏此事,具见曾布《日录》,不当复用。”李心传《朝野杂记》云:“王瞻叔为参知政事,言赵谂谋逆,以‘隆兴’纪元,会太常检故实以进,上愕然,遂改‘乾道’。”
    寿昌:辽道宗年号。按《辽史》作“寿隆”,《玉海》无“寿隆”,有“寿昌”。钱大昕《辽史考异》云:“洪遵《泉志》载“寿昌元宝钱”,引李季兴《东北诸蕃枢要》云:‘契丹主天佑,年号寿昌。’又引《北辽通书》云:‘天祚即位,寿昌七年,改元乾统。’予家藏易州兴国寺碑、安德州灵岩寺碑、兴中府玉石观音像、《唱和诗》碑,皆署‘寿昌’年号,《东都事略》、《文献通考》皆宋人书,亦称‘寿昌’,无有称‘寿隆’者。可证‘寿隆’,乃‘寿昌‘之讹。”案《愧郯录》引范成大《揽辔录》,称“寿昌六年”。又朱彝尊《日下旧闻》云:“阜成门内白塔寺,建自辽寿昌三年,并可为证。”
    大定:金世宗年号也。《金史》载:“海陵在扬州,闻帝改元‘大定’。拊髀叹曰:‘我本欲灭宋后,改元大定,岂非天命乎?’出其书示群臣,即预志改元事也。”
    崇庆:《金史·五行志》:“卫王即位,改元‘大安’。四年,改‘崇庆’,既又改‘至宁’。有人曰:‘三元大崇至矣。’俄而有胡沙虎之变。”案俗谓虎为“大虫”,“大崇至”者,谶言“大虫至”也。
    至元:《草木子》云:“元世祖取《易》‘大哉乾元’之义,国号‘大元’。取‘至哉坤元’之义,年号‘至元’。”《涌幢小品》称:“大明者,以别于小明王也。是元明两代,皆用二字为号,与‘大汉’、‘大唐’、‘大宋’为臣下尊奉之辞者不同。”又李翊《戒庵漫笔》云:“明初恶胜国之号,称吴原年、洪武原年。”此亦史所未详。案元世祖于“中统”之后,改为“至元”,元顺帝于“元统”之后,亦改“至元”。诏曰:“惟世祖皇帝,在位长久,天人协和,诸福咸至,祖述之志,良切朕怀,今特改元统仍为‘至元’。”御史李好文言年号袭旧,于古未闻,袭其旧而不蹈其实,未见其益,帝不听。按晋中兴与惠帝同号“建武”,魏太武与太宗同号“永兴”,唐肃宗与高宗同号“上元”,皆在顺帝之前,何云于古未闻耶。
     彰圣嘉庆:交址李乾德于宋熙宁五年立,在位六十一年,纪元二,有“彰圣嘉庆”四字年号。按杭州人有藏《泥金罗汉画卷》者,署款为“嘉庆丁卯有发僧海仑”。考乾德立于壬子,卒于壬子,了卯乃乾德十六年,为宋哲宗元佑二年,海仑盖即其国人。其称“嘉庆”者,单举二字也。魏元号“太平真君”,史止称“真君”。宋元号“太平兴国”、“大中祥符”,钱文只称“太平”、“祥符”。近有著《历期纪元录》者,谓“乾德”年号“嘉庆”,殊误。
    建文:谢肇浙《五杂俎》云:“梁萧正德改元‘正平’,识者笑之,建文之号亦同御名。不知方黄诸君,何卤莽乃尔。”案梁末帝名友贞,改名填,而年号仍用“贞明”;汉隐帝名承□,而年号仍用“乾□”;西夏赵仁孝父名乾顺,而年号亦用“乾□”,皆不可解。
    永乐:明成祖改元“永乐”。《五杂俎》云:“永乐之号,张遇贤、方腊已再命之,又皆盗贼之靡,何当时诸公失于详考耶。”
    正德:明武宗改元“正德”。《五杂俎》云:“正德同夏乾顺之号,自古以正为号者,多不利,如梁‘正平’、‘天正’、元‘至正’之类,为其文‘一而止’也。武皇虽终享天位,而海内多故,青宫无出,统卒移之兴邸,命名之始,可不慎哉。”
    泰昌:明光宗于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即位,改元“泰昌”,九月朔崩。《说铃·谈往》云:“‘昌’乃‘二日’,是天启继之。”
    崇祯:吴伟业《绥寇纪略》云:“崇祯时,有人诣通政司投疏,谓年号宜用古字作‘□’,盖以山压宗,故不安,从古文作‘□’,则宗社安于泰山也,人以为妖言。”
    隆武:明唐王名聿键,太祖子唐定王柽之后。顺治二年五月,南都亡。六月,王立于福州。纪元“隆武”,明年八月卒。吴震方《说铃》,有无名氏《谈往》一册,云隆武乃“降止”也,一年即败。
    通乾:前代有曾拟定元号而后不用者,如唐高宗之“通乾”。《唐书·本纪》:“仪风之三年四月,诏改明年为‘通乾’,十二月罢之。”《玉海》云:“以反语不善停。”所谓反浯不善者,今不得其解。
    丰亨:宋神宗熙宁之末,诏议改元,执政撰三名以进,曰“平成”,曰“美成”、曰“丰亨”。神宗曰:“‘成’字于文‘一人负戈’,‘美成’者,‘犬羊负戈’。‘亨’字‘为子不成’,不若去‘亨’而加‘元’,遂改‘元丰’。”见《容斋续笔》及叶梦得《石林燕语》。
    风和:庄季裕《鸡肋编》云:“颍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菜香门,因更修,见其铁铸字云:‘风和二年六月造。’此不知何代纪元,不见载籍。”孙奕《示儿编》“纪元”一条云:“以‘天纪’者有‘神雷’,以‘宁纪’者有‘□宁’,不知所出。”
    重熙:《宋史·汪应辰传》:“孝宗内禅,议改元‘重熙’,应辰谓辽兴宗尝以纪年,遂改‘隆兴’。”
龙兴:前凉张骏时,有黄龙见于揖次之嘉泉,左长史□韩言,宜因龙兴改号,以彰休征,骏不从。《晋书》及《十六国春秋》并载之。
    龙虎:师颜《伪南迁录》谓:“鞑有诏与金国,称‘龙虎九年’。”按孟珙《蒙鞑备录》云:“鞑人称年曰‘兔儿年’、曰‘龙儿年’,其时尚未改年立号也。”师颜之语不实,姑记之。
    神爵:《宋书》载:“宋世祖大明七年十一月,车驾习水军于梁山。有白爵二集华盖,有司奏改‘神爵元年’,诏不许。”
    纯熙:宋孝宗乾道九年冬至郊赦,改明年为“纯熙”。已布告天下,后六日改“淳熙”。或谓出处有“告成大武”之语,故不欲用,或谓“纯”旁作“屯”,不宜用也。《容斋续笔》、赵彦卫《云麓漫钞》及《玉海》并载其事。
    文明:《梁书·太宗本纪》云:“帝初即位,制年号,将曰‘文明’,以外制强臣。盖取《周易》‘内文明而外柔顺’之义,恐贼觉,乃改为‘大宝’。”
    元庆:唐德宗初,拟改年“元庆”,后用李泌之言,改“贞元”,合“贞观”、“开元”之名,以取法二祖,见《玉海》。
    天元:唐德宗初,拟改年“天元”,后不用。案《玉海》云:“‘天元’为周号,而李泌议之。”其实周宣帝自称天元皇帝,非年号也。
    乾统:宋孝宗曾拟用之,后因契丹已用而更议。案楼钥《攻愧集·钱端礼行状》:“上问改元事,御笔欲用‘乾统’,而北朝曾用之辽天祚,别拟四号以进,遂改‘乾道’。”
     炎兴:《玉海》云:“宋高宗欲用‘炎兴’,以刘蜀已用而更议。”
     大庆:《唐书·南蛮传》载:“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兵部侍郎韩愈谏讨西原蛮,请改元‘大庆’,普赦,不纳。”又见《昌黎集·论黄家贼状》、又《玉海》载“大庆”。金国,而金实无此号。
    执中靖国:宋徽宗改年“建中靖国”,曾肇以唐“建中”为疑,欲改“建”为“执”,宋帝不从。案《宋史·王觌传》:“改元诏下,觌言:‘建中之名,虽取皇极,然重袭前代纪号,非是,宜以德宗为戒。’帝曰:‘梁末禅位,年号太平,太宗不忌也。’”
延伸阅读
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於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中国历史故事>夏商周历史
2021-05-22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原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中国历史故事>夏商周历史
2021-05-22
据文献记载,禹去世后,传位于益。但益的声望不及禹子启。于是,诸侯拥戴启即帝位。《中国历史故事>夏商周历史
2021-05-22
从商建国至盘庚执政,历经4次迁都。约公元前1312年~公元前1285年,阳甲死,中国历史故事>夏商周历史
2021-05-22
周武王“孟津之誓”周文王称王九年之后病亡,继位的是太中国历史故事>夏商周历史
2021-05-22
夏朝(约为前207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中国历史故事>夏商周历史
2021-05-22
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商朝(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这是商朝从繁荣走向衰中国历史故事>夏商周历史
2021-05-22
武丁中兴(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武丁中兴,国力强盛,于是不断征战中国历史故事>夏商周历史
2021-05-22
夏启去世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新君主继位安于逸乐,荒淫无度不恤民命施暴政,引起百中国历史故事>夏商周历史
2021-05-22
伊尹(约公元前16世纪)又名挚,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他帮助商汤统一了国家中国历史故事>夏商周历史
2021-05-22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