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真正的大宗師

文化杂谈 |

时间:

2015-02-21

|

【www.lyfyjxc.com--文化杂谈】

    讀完莊子大宗師,不知道大家看到「大宗師」嗎?如果沒有,大宗師在哪裡呢?什麼又是所謂的「大宗師」呢?

    以儒家孔子來說,屬於儒家的「宗師」,是當之無愧。因為,孔子參考先秦以前思想,以及當時社會情況,訂定他所謂的做人道理,影響中華文化兩千多年。然而,孔子只是儒家宗師,還不是「大宗師」,為什麼呢?

    這個「大」的意涵,老子曾在道德經提過,自然界有「四大」,指的是「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表示這個「大」是很大,道是無所不在的大,宇宙是無限的大,地球可以承載萬物的大,人自成人群社會的大,「大」也就是我們周遭的大環境。

    因此,「宗師」要成為「大」,就要是可作為全人類遵循的,才能稱「大」。「大宗師」應該是屬於全人類的宗師,才有可能稱為「大」。

    那為什麼孔子還不足以稱為「大宗師」呢?

    因為他的道德標準是主觀人為的,不是自然客觀的思維。不是客觀的道理,有時會不符實際需要,有時會相互矛盾,致而形成社會虛假情事發生。表示他的道德標準是有漏洞,因此並不能令所有人都信奉,或者無法能確實遵循,感覺少了一點東西。

    同樣,從古今往來,不論任何思想宗教哲學,雖然都可以成為大的教派,但是還不足以統合全人類上層思想。因為時至今日,彼此還是爭論不止,甚而相互殺戮,表示這些東西有缺陷,無法令所有人都信服。

    莊子針對這種情形,已經在齊物論闡釋非常清楚。人與萬物最大不同,是具有高等智慧與語言能力,然而智慧形成思想成見,喚醒人的自私與七情六慾。這種利己的情慾,就是追逐理想、目標、成就、財富、名聲、美色、優渥生活等的動力,形成惡性競爭,一發不可收拾。

    再加上人的高明語言能力,把事情變得更複雜。人的語言不單純溝通工具,不單純是傳遞知識,不單純在描述事實真相。為了自我利害關係,可以說違心的話,不探究理以訛傳訛,而成為一種是非工具,造成社會混亂道德流失。

    人類情慾引發利己心態後,看待萬物或對待他人的態度,就完全不一樣。人類每天在想如何利用萬物,每天在想如何管理人,包含他的行為與思想,目的為了權力慾望而已。控制人的想法是很難,但是用教育方式,用情境管理,把你的價值觀輸入對方腦袋後,從此他可以為這個價值觀賣力賣命,並且還會薪火相傳,不顧自我生命的殆盡。

    然而,這些教派的先聖先哲,原始出發點都是良善的,都是想為人們找到好的生活模式。他們原始起初點是一樣,一種說不出來的良知,沒有因時空不同而不同。如果,把這種與生俱來的東西恢復起來,不用教不用學,大家就會成為共識,世界就可以安太平。

    那什麼是這個共同的良知呢?

    這是莊子整本書所闡述的要點,就是「德」。

    「德」不完全是孔子所說的道德標準,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良知,是承傳自然界而來。

    如果,以現代語言來說,是人類左腦所掌控的「理智」。「理智」的意思,是一種理則的智慧。「理則」就是老莊所談的「道」,「德」可以說是一種「道」的智慧。「德」可以使人冷靜思考,可以減低外界誘惑,不會做一些衝動的事,是情緒的冷卻劑。

    「德」的另一相對東西,莊子稱之為「情」,就是「德」要平衡的東西。以現代語言來說,是人類右腦所掌控的「情感」。「情感」是感性的,是情緒波動所在,形成人的七情六慾,也是想像力的所在,是行動力的觸媒。老莊思想永遠前膽不退流行,因為都是以自然客觀事實為論述。隨著科學愈進步,老莊思想的道理愈明白。

    「德」與「情」是一體兩面,是與生俱來,不是外界可以輕易壓抑,只有內在自我平衡。因此,莊子提出以「德」來圍堵「情」,就是所謂的「成和之修也」。因為,何以「情生」?都是受外界「 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飢渴寒暑」的事情所影響,而所引起的內心波盪。當然,逃避離開情境是一種方法,而莊子建議把德召喚出來,建立德碗以維內心平靜。

    因此,「德」不是人為創造出來的東西,是本於自然生成,存在每個人的腦中。各個教派的先哲先聖腦中,也存著這個東西,只是表達出來的名詞不同。這個東西是可以形成共識的所在,也是可以異中求同的東西。莊子就是嘗試以此,來整合儒道家,提出全德「真人」概念。

    以莊子所處年代認知,中國是已知的天下。當時雖然還尚未罷除百家,儒家已成為當時思想主流了。另外,以當時儒道兩家而言,普遍認為是兩個範疇不同的東西,一個是屬「天之道」出世思想,一個是屬「人之道」在世思想,這在莊子大宗師內可以看到這種味道。

    莊子針對這種現象,以他對於老子思想的瞭解,提出一個「真人」的想法。

    首先,他要匡正一般錯誤的認知,「天之道」不是出世思想,是自然的道理,存在於你我身邊,隨時影響著我們。其次,人是群體動物,離不開人群社會。這個社會價值觀不論好壞對錯,人總是要想辦法以生存,最好的境界是自在逍遙遊。

    以莊子的務實想法,外要能適應社會,內能不失客觀道理的明白,於是創造一個「真人」模式,以統合天人道理,實際就是統合儒道兩家。以當時社會氛圍來看,莊子理想模式是「外儒內道」,言行要遵循社會主流想法,內在思想要以大自然為師。難怪後人以為,莊子也是屬於儒家。莊子這個想法是獨創,可以柔合兩家精髓,以異中求同使得社會更為和諧。

    歷史一再證明,許多人披著儒家聖人的外衣,結果是為方便遂行自己的名利,把國家社會搞得民不聊生。也有人堅持某種宗教信仰或者主義理想,也是為爭奪名利地盤,置人民生命生計不顧。這些現象顯示,這些人的內心缺少一樣東西「德」,使他們變成空心虛偽不實在。另一方面,道家有些人憤恨世俗,不是離群索居,就是不能融入社會,不能為社會接受,整天裝神弄鬼。莊子雖然對於兩造嚴厲批評,主要是希望他們回歸務實,才能真實面對人生,把自己人生活得更好。

    莊子所定義的外部言行,不一定就是要為儒家,而要視當時社會主流價值而定。比如,中國佛教存有襌宗,也是外佛內道,既像出世又以自然道理為襌修。所以,信佛的人可以為道,信基督的人也可以為道,信馬克思主義可以為道,信資本主義可以為道,信三民主義也可以為道。「為道」的意思,就是恢復人心中的「德」,那是道家一再強調的重點,無分思想宗教或人種。

    「德」可以穩定思想,不為外界事物迷惑,可以信念堅持長久,不會因為時間而變質。任何形式的信仰都無所謂,都是本諸於良善,只有有德穩固不走偏,對人類都是有好處。

    老子說:「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德」是一種修煉,只要具備後,將可以久久常常。現在為何常有感慨世風日下「道德敗壞」呢?因為,現在所揭櫫的「道德標準」,都不是真正的「德」,所以才會不持久。同時,從一個人到一個國家,是否可以長久,也可以從是否有「德」來觀察。

    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這是說明注重「積德」的好處,是說不完用不完,是一個國家的根基,「德」如同是國家的母親。國家有了深固的根基,便知道這個國家將長存。「嗇」是糧倉的意思,如同一個國家,而德如糧食往內存。「早服」的意思,就是鼓勵早一點推行德政,就可以早一點積德,德才會愈厚實,國家根基才會永固。

    莊子所說外部言行,雖然隨波逐流,但是這是一種生存之道。惟一不變是對「德」的堅持,「德」是一種理智思考,一種以自然客觀事實為思考依據。莊子「真人」與小人不同處,是內心有德,利他而不會害人。說到這裡,莊子大宗師的形象就已浮現出來了。

    莊子所提獨創全德「真人」概念,是可以實在落實,是可以實現人生四大目標。不論有沒有天堂,把現有人生過好,就是真實的天堂,未來將形成普世價值。

    莊子就是這位「大宗師」啊!
延伸阅读
内容提要 屈原作《湘夫人》抒发约黄昏而不见之哀怨,托二妃神话以寄犹冀一遇国学文化>文学知识
2021-06-14
“洛阳纸贵”这句成语,按约定俗成的见解,是用于赞国学文化>文学知识
2021-06-14
甘泽谣 袁郊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李宗为标点本。巴国学文化>文学知识
2021-06-14
唐阙史 (唐)高彦休 西南交大中文系08研李静校对。巴斯光年国学文化>文学知识
2021-06-14
《啖影集》乃清道光年间贵州范兴荣所著,全书四卷,共辑录了66则故事,所述国学文化>文学知识
2021-06-14
编者按:今年三月,著名的唐代文学专家、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傅璇琮同志应邀来我国学文化>文学知识
2021-06-14
豹隐纪谈 佚名(重编《说郛》题「宋周遵道」) 据涵芬楼《说郛国学文化>文学知识
2021-06-14
南游记旧 宋[鲁纾]〔曾纡〕 罗宁据涵芬楼《说郛》本(卷四十国学文化>文学知识
2021-06-14
本传采用《正统道藏》本(第6册)为底本进行点校。传中出现的异体字、异型字国学文化>文学知识
2021-06-14
王文正公笔录 王曾 据《百川学海》本。巴斯光年校。 范国学文化>文学知识
2021-06-14
  • 推荐访问